长江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缘起1958年江汉师院开设的理化科,2003年四校合并成立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2010年获批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2011年获批省物理学重点学科(特色学科),2014年更名为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2018年获批光学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2023年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物理学科再获佳绩……短短数十年,物电学院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坚持“教学立院、特色办院、科研兴院、人才强院”的发展思路,紧密围绕学校办学定位,“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格物穷理,光行天下”。
党建引领:“样板支部”释放“样板力量”
2018年,物电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获批首批全国党建样板支部。消息一出,物电学院一下子进入公众视野。学院默默坚持做出了“大文章”,秘诀是什么?立德树人,矢志不渝!
二十年前的物理学院,在组建之初,便扛起了“立德树人”的旗帜,“尊师敬业、自强不息、争创一流”是当时学院的矢志追求。为此,学院始终坚持“思想有高度,实践有深度,抓手有力度”的思路,将思想道德教育、师德师风建设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中心任务紧密结合,数十年如一日开展“立德树人”师德师风建设系列工程,促进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虚功做实。
“1+2”师生学习共同体,“修师德、练师能、育师爱”是学院在当时开展的影响力较为深远的品牌活动。修师德,坚守道德良知,做仰望星空的学者;练师能,夯实职业功底,做学为人师的表率;育师爱,培育教育情感,做挚爱学生的良师。落实到具体工作实践中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院领导率先垂范。通过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学院领导班子廉洁自律,克己奉公,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二是注重精神培育和文化引领。从“自强不息、争创一流”的学院精神到“格物穷理、博学笃行”的学院院训,从组织建设、党员教育管理,到宣传思想及文化建设,学院始终从教育的目标责任出发,从教师的职业要求出发,从教书育人的实际需要出发,通过引导、培育、实践等多种形式,倡导坚守教育的道德和责任,形成了学院共同的道德判断和价值认同,树立了学院思想道德的正能量。三是坚持知行合一。学院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标准,在干部选拔、人才引进、项目申报、年度考核、评奖评优等工作中强化结果运用,构建了积极阳光的工作环境和团结进取的工作氛围。
2018年,学院在充分总结过往经验的基础上,以教工第一党支部为试点,提炼整合提出了“2211”成长计划、“格物穷理”成才计划。所谓“2211”成长计划,即让学院党委下辖的2个教工党支部分别联系2017级2个班级,将支部活动与班级管理、发展紧密衔接;1名教师联系1个2017级学生寝室,搭建师生学习共同体。所谓“格物穷理”成才计划,即组建若干师生工作组,如致力于学科竞赛、科技创新的教授博士学生兴趣组,致力于管理服务能力提升的职业发展兴趣组,致力于固本强基的帮扶提升组…………
用高尚的道德净化人,用职业的精神影响人,用丰富的活动吸引人,用良好的政策激励人,用先进的典型引导人……数十年的建设、坚守和积淀,收获的是无尽的喜悦与温暖。一时间,学院各层次典型辈出。
2014年作为学校唯一基层单位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13、2015年、2017年连续三次评选为学校先进党总支和先进基层党委;2021年,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顺利通过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验收。
程庆华教授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职业道德建设标兵;刘素静荣获“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徐大海教授荣获湖北省教育优秀工作者;张昆实荣获湖北省高校优秀班主任标兵;张静荣获湖北省教育工会优秀女职工……
队伍建设:从人才“洼地”到引人“高地”
落子“先手棋”,抢占“新高地”。一个学院要良性发展,势必蓄积发展势能,而其中人才就是根本,青年人才是重中之重。
2019年,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杨文星教授团队入职物电学院,再次刷新学院人才工作新高度。在二十年前,物理学院经历了学校的合并组建和大规模高校扩招,当时教师学历层次普遍偏低,无法适应学院办学规模和办学层次跃升的要求。此后数十年,精心引才、倾心育才、悉心用才始终是学院党政研究的第一课题,是学院破冰前行的重要方向。学院按照“培养有决心、引进有胸怀、稳定有政策”的工作方针,积极搭建三个坚持工作体系。一是坚持学历提升和访学进修,引导激励“搭梯子”。从2003年的“硕士化”工程到2008年的“博士化”工程,再到“国际化”工程,学院累计为三十余名教师精心定制了个人学历提升计划。通过引进和培养学院专任教师,教师中博士比例从0增长到如今的84%。二是坚持导师帮扶和团队培养,以老带新“结对子”。“上好一堂课”是每位青年教师走上讲台的基本要求,这对以师范生培养为主的物电学院尤为重要。2007年开始,学院以院内资深教授为主体,着力打造“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训练团队”,每年选拔2-3名青年教师倾力培养,剑指两年一度的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为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良好效果,培训内容涵盖了“教学课件设计与制作、教学网站建设、教学网站管理”三项现代教育技能,“一口话、一笔字、一幅图、一个课件”四项能力训练,“登台课、合格课、示范课、研究课、比武课”五类课活动,“备、教、辅、改、考、评”六个教学环节。得益于上述专业训练,学院教师在各类教师教学竞赛中频繁出圈,硕果满枝。刘素静老师获得第二届全国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湖北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张静、谢丽老师获湖北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湖北省教学能手称号,另有8人获长江大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3人获二等奖,2人在长江大学教案比赛中获优秀。三是坚持政策优化和目标管理,明确责任“压担子”。一方面给机会、给动力、给政策、给环境、给地位,另一方面给目标,加担子,让青年教师在重压环境中迅速成长起来。在目标管理中,年初由教师进行个人申报,分别对自我学习与发展、教学工作、科研工作、社会工作等项目设定约束目标和期望目标,再由学院审定并与青年教师签订任务责任书,其间适时帮助解决青年教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对达到或超过期望目标者实施具有竞争性的贡献奖励。青年教师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发展有目标,工作有干劲,付出有回报,整个学院形成了蓬勃向上的良好氛围。
如今的物电学院,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5名教师获评湖北省楚天学子,1名教师获评湖北省青年英才,1名教师入选长江大学教学名师培育计划,12名教师获评长江大学人才计划。
办学方向:从“理学为主”向“理工结合”顺利转型
合并组建后的十余年,学院在学校整体办学定位中,一直居于基础学科地位,且一直以理学为主。学院发展面临着经济效益低下,学科实力不强,科研经费不足,办学条件落后,生源质量下降,社会结合不紧等等困境,而其中学科专业发展与市场需求不匹配是其重要原因。
要想解决学院当下发展困境,主动对接社会发展新要求,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培育新兴工科专业,服务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迫在眉睫。为此,学院直面困难,抢抓机遇,开启了一轮大刀阔斧的学科、专业及课程改革。
2014年学院正式更名为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与此同时提出两个转型方向,从理学为主向理工结合转型,从教学为主向教学科研并重转型。
学科建设是学院发展的龙头,也是学院转型的关键。光学是学院优势学科,合并组建之前已被批准为湖北省“十五”重点学科,2004年学院将应用物理学专业确定为“光电方向”,2006年光学学科获批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2013年申办获批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工学),2015年获批光源与照明专业(工学),2018年光学工程获批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工学),初步实现了从理学为主向理工结合的转型发展。2021年又获批开办量子信息科学本科专业,学院也因此成为全国第三家获批增设量子信息科学专业的高校。
与此同时,学院积极搭建科研平台。从湖北省基础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湖北省节能光源工程研究中心到湖北省先进光子材料与传感器件中试研究基地,从长江大学微纳光子材料与器件研究中心、长江大学材料物理与器件研究中心到武汉市工程科学研究院湖北省研究生工作站、湖北五方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省研究生工作站……学院先后搭建的各类教科研平台达8个之多,与之匹配的教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亿元,形成了省校各级完备的教科研平台体系,为学院由教学为主型向教学科研并重型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22年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在专业建设方面,学院始终贯彻“学生中心”的教育理念、构建“产出导向”的教育体系、秉承“持续改进”的质量观,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课程体系、推动课程全过程管理和考核评价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物理学作为学院传统优势专业,在2008年获批长江大学首批重点专业的基础上,2017年获批湖北省“荆楚卓越教师协同育人”计划,2018年着手实施基于教师专业化的“3+1+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20年获批湖北省一流专业建设点,2022年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并成为我校首批通过师范专业认证的专业之一。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当前新工科领域的新兴产业特色专业,按照以科教结合为驱动,以产学融合为核心,以双创联合为突破的“产学研创”四位一体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开展订单式培养。2022年获批湖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专业建设还需要一大批优质课程的支撑。学院在进行专业改造的同时,牢牢把握了每一次课程建设的良好机会。“十一五”期间获批国家双语示范课程1门、湖北省精品课程4门,“十二五”期间获批湖北省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湖北省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2019年教育部提出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学院获批1门国家一流课程、2门省级一流课程,申报2门省级一流课程。专业和课程改革研究孕育了一批有影响的教学改革成果,获批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湖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6项。
人才培养:构建产学研协同育人新模式
学院坚持以“面向市场、适应需求、夯实基础、强化能力”为导向,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022年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二等奖1项、日内瓦国际发明银奖1项,2023获批湖北省首批卓越工程师校企联合培养项目……,积极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一直是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不懈追求。
以赛促学,着力提升学生职业技能与创新实践能力。作为理工结合学院,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一直是人才培养的重点和核心。近年来,学院迎着“双万计划”的春风,以学科竞赛为抓手,包括专任教师与实验人员在内,全员参与竞赛育人,大力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从“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到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全国大学生与研究生物理教学技能大赛、全国师范生微课大赛,都有物电学子竞技角逐的身影。近五年来,学院学子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55项,省级以上大学生科研成果奖20余项,获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2021年荣获“第九届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一等奖”,2022年获湖北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2023年获第八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湖北省金奖、全国总决赛铜奖。
校企合作,产教协同发挥育人优势。学院牢牢抓住光电材料、前沿量子科技等优势,以企业社会需求为导向,开展校企、校地全方位合作。通过多年探索,逐步形成了“工学交替”“基地实训”“订单培养”“项目主导”为特色的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五方光电就是学院在产学研合作方面的一个典型代表。早在2014年,学院便与五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结缘,以搭建本科生实习实训基地为起点,开启了长达近十年的交流合作。2017年9月,第一届长江大学物电学院——五方光电“订单班”正式开班,进班学员达30余人,每位学员都配有校企双导师进行联合培养,学生毕业后直接留任公司,如今的第一批学员已经成长为公司的重要技术骨干。“五方光电班”的开办加速了学院校企合作的进程。学院还与国家电网、锐科激光、深圳杰普特、湖北菲利华等多家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为企业培训并输送技术人才100余名。
人才培养的深度合作也成功刺激了校企在项目申报、平台共建、核心技术攻关等方面的需求。短短几年间,学院新增校企联合技术攻关项目总经费700余万元,新增武汉东江菲特、武汉光至光电两个研究生实践基地,新建武汉市工程科学技术研究院、五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研究生工作站,与湖北大明灯业有限公司共建节能光源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2022年,学院联合五方光电申报了湖北省“先进光子材料与传感器件”中试研究基地,致力于以光量子器件和光电子材料制备为基础开展中试研究,开发更多先进光子材料和高性能传感器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观廿载风云变幻,踏磅礴光芒之途!学院将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做文章,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进一步突出专业优势,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瞄准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奋力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