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裴启明)4月12日上午8:30,物电学院2025年求实导师学术沙龙第六期在16教B101和B102教室举行。本次沙龙邀请了张静教授、陈善俊教授、黄昌印博士和潘焓博士四位硕士生导师做学术报告。
张静教授的报告题目是《核心素养导向下中学物理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模式构建与实践》。报告指出探索促进学生物理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跨学科实践活动的设计,是当前物理教育界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基于项目式学习的相关理论,设计了核心素养导向下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模式,并以围绕初中物理“液体的压强”中的“防洪堤坝的设计”、“制作简易活塞式抽水机”、声现象中的“自动演奏编钟”等项目为例,展现了该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跨学科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实践.实证结果表明,学生的错误概念得到了有效转变,模型建构、科学论证等能力得到了有效发展,并能基于证据建构解释。
陈善俊教授的报告题目是《钙钛矿型氢化物的结构和物性研究》。在全球能源转型的背景下,氢气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载体,因其储量丰富、燃烧值高且零污染排放的特性,被广泛地认为是未来能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氢气的低密度和高易燃性使其在存储和运输方面面临重大挑战,传统储氢技术难以满足安全性和效率性要求。钙钛矿型氢化物由于具有稳定的结构和较高的储氢能力,逐渐成为固态储氢材料的理想候选者。报告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系统地研究了不同类型的钙钛矿形氢化物的结构、物性及储氢性能,旨在探索这些材料在储氢领域的应用潜力。研究结果表明,所研究钙钛矿型氢化物均具有几何结构、热力学、机械和动力学稳定性,揭示了这些钙钛矿氢化物在储氢材料领域的应用潜力。相关研究仅填补了这些钙钛矿氢化物结构和物理性质参数的空白,而且为高效储氢材料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黄昌印博士的报告题目是《钙钛矿型氢化物的结构和物性研究》。观测表明,活动星系核(AGN)、黑洞X射线双星(BHXB)等致密天体在吸积周围物质的同时会产生相对论性高速物质射流(简称喷流)。喷流与吸积过程关系紧密,对喷流现象的研究有利于推动黑洞的物理性质、吸积-喷流关系、星系的形成与演化等一系列重要高能天体物理问题的研究。本报告介绍AGN和BHXB喷流的观测现象和主流模型,并基于同步辐射喷流模型和三种X射线辐射模型(喷流的同步辐射、同步自康普顿散射、ADAF)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了红外(IR)通量与X射线通量之间的相关性。模型预言的IR/X相关性存在拐折,与BHXB GX 339-4的观测结果符合得很好。通过三种理论曲线与观测数据的对比,我们发现如果X射线光度来自喷流的同步自康普顿散射,则理论与观测符合得很好。通过理论与观测的对比,我们还将GX 339-4的喷流参数限制如下:喷流基部的半径约为10^10厘米,磁感强度约为10^4高斯,电子能量分布指数约为3。研究结果对喷流的产生、加速和准直机制以及吸积-喷流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潘焓博士的报告题目是《分子工程调控二维锡基钙钛矿结晶动力学的研究》。二维结构锡卤钙钛矿因兼具环境友好性和可溶液加工优势,成为太阳电池领域的研究热点,但其结晶过程难以调控导致的晶体取向紊乱和多相共存问题严重制约器件性能。针对这一问题,研究团队应用分子工程提出两种创新策略:其一,在间隔阳离子中引入富电子杂环噻吩,通过增强分子内作用、削弱分子间相互作用稳定胶体体系,延缓溶胶-凝胶转变并诱导有序自组装,最终实现晶体取向优化与缺陷抑制,使器件效率提升两倍;其二,采用氟化苯乙铵间隔阳离子,通过疏溶剂效应驱动阳离子自组装形成胶束,同步捕获碘化锡前驱体生成均匀晶核,成功制备出垂直取向的纯相二维钙钛矿薄膜,其载流子迁移率显著提高且缺陷密度大幅降低,最终实现9.25%的转换效率,创下二维锡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效能纪录。相关研究为低维锡基钙钛矿的结晶动力学控制提供了新思路。
物电学院求实导师学校学术沙龙有力促进了学院导师间的深度交流与协作,也开拓研究生学术视野,更为学院科研工作开拓出全新的发展方向。同时,学术沙龙为学院青年学子构建了一个高规格学术平台,引导他们充分领略不同研究领域的独特风貌与魅力,有效拓展学术视野,丰富知识体系,提升学识素养,为学院人才培养工作向更高水平迈进提供坚实助力。(审核 张华峰 编辑 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