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物电学院举行2025年第一期硕士研究生学术沙龙

       

(通讯员 周倩倩)31日上午,物电学院在16103104室举办2025年第一期硕士研究生学术沙龙,我院全体硕士研究生参会。

研究生李迁提到了一种采用PDMS/PVA/银纳米线(AgNW)结构的新型柔性薄膜,结合双层聚合物与AgNWs,展现出卓越柔韧性、透明度、导电性和可逆拉伸性。相比单层薄膜,其在多项性能上均有提升,且在反复弯曲测试中表现出色,保持高度重复性。

研究生于博汇报中通过用植物和动物碳材料制备碳对电极,提升光电转换效率。植物炭和动物炭成本低、原料广、对环境友好,展现出了巨大潜力,为太阳能电池电极材料未来发展提供了新方向。

研究生李美颖通过全面研究ALD技术,优化沉积工艺,开发最佳水化反应工艺,设计超低反多层减反膜系,并观测其在极端环境下的性能,致力于开发可行且光学性能良好的超低反工艺。

研究生王伟丽的报告中研发了两款图案化微区分光产品,采用光刻与镀膜技术。A产品实现微米级可见光控制,Z产品针对红外窄带与可见光减反射。研究包括设计制备方案、优化光刻参数、选择薄膜与基底材料、量产测试与优化。旨在开发出高良率、低成本、高性能的图案化滤光片,满足市场需求。

研究生何文清汇报了一种多通道窄带滤光片光刻工艺优化研究。优化光刻胶厚度与均匀性,精确控制滤光片通道尺寸;烘烤工艺引入真空吸附,减少基底翘曲,改善均匀性;曝光工艺选择合适方式与时间,获高分辨率图形;倒角优化提升光刻胶结构稳定性与附着力。综合优化显著提升了滤光片微米级通道尺寸控制精度与均匀性,推动高质量的制备。

研究生陈蕾汇报了巨原子与波导耦合方案通过调控相互作用相位,实现光子等效人工规范场,研究非互易性传输特性。单光子传输时,巨分子(由两耦合巨原子构成)通过耦合点接入波导,实现定向传输,对量子信息处理和网络构建有重要应用。双光子散射过程分析利用Lippmann-Schwinger方程,涵盖不同配置,获得散射波函数。非相干功率谱和二阶相关函数揭示光子-光子相关性,累积相位偏移可操控光子间相关性和二级相关性演变。

研究生单圣祥探索了自旋转光束在光通信技术领域的应用,包括基于空间分复用的自旋转光束光通信系统、基于自旋转光束位相调制的涡旋光束光通信系统,以及基于分数自旋转光束并结合卷积神经网络的大气湍流环境下光通信系统。实验均成功实现了256×256尺寸的8位灰度图像的无误码率或高准确率传输,验证了自旋转光束在光通信中的可行性和优异性能,为后续应用研究和光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研究生刘虹孚汇报了太阳能吸收器通过特殊光学涂层和结构设计实现高效光热转换。研究提出外圆内方氮化钛结构,对300~2500nm波长范围平均吸收率92.4%AM1.5太阳光谱平均吸收率94.8%,研究结果对太阳能光热转换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研究生刘子强探讨了时空扭转能否解释宇宙加速阶段,并利用类星体高红移数据检验四种宇宙学模型。结果显示,扭转加宇宙常数模型获高红移数据支持,挑战标准冷暗物质方案,为宇宙学研究提供新视角。

研究生李文鑫提出了一种新型编织复合超材料,兼具宽光谱范围内优异光学性能与机械变形承受能力。该材料集成编织结构强度与超材料电磁波调控功能,为光学机械系统开发提供新方向。

本次学术沙龙加强师生间的学术交流,推动了学院的科研与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这种开放、包容的学术氛围,不仅有助于拓宽导学生们的学术视野,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为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有力支撑。

(审核 王宁 编辑 裴启明)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2025-03-02            
 

 

长江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地址:湖北荆州市荆州区学苑路1号长江大学东校区 邮编:434023 办公室电话:0716-8060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