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裴启明)3月29日上午8:30,物电学院2025年求实导师学术沙龙第五期在16教B101和B102教室举行。本次沙龙邀请了硕士生导师吴青峰教授和王成博士做学术报告。
吴青峰教授的报告题目是《黏土矿物晶格层间吸附态药物分子的光化学转化》。报告指出光化学转化是药物分子在环境中的一种重要转化方式。目前,对于药物分子光化学转化的研究大多聚焦于纯水相体系,而对分布于各类环境介质中的药物分子的光化学转化研究却极为有限。由于固相介质不仅能够对光产生物理吸收和散射,同时也可充当水体中有机分子的吸附载体或光催化反应器,因此,固相介质中有机分子的光化学转化行为及其反应机理将不同于水相。通过精心设计的吸附实验,将药物分子插入到黏土矿物的晶格层间,综合运用多种分析技术,可以深入探究药物分子在晶格层间的光化学转化过程及反应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药物分子在晶格层间的光化学转化的动力学过程、反应机理和反应路径均与水相不同,呈现出独特的性质。这一结果为全面且深入理解污染物分子在自然水生环境中的环境风险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
王成博士的报告题目是《人工智能结合核磁共振成像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基于核磁共振(NMR)原理的医学成像技术,通过检测生物体内氢原子核在强磁场及射频脉冲激励下的弛豫特性,实现高分辨率解剖与功能成像,具有无侵入性、无辐射、软组织对比度高、功能信息丰富等优势。报告从核磁共振的基本物理原理出发,介绍影响MRI图像质量的几个关键因素:静磁场(1.5T-7T)、梯度磁场(空间编码)及序列设计(例如T1/T2加权、扩散加权成像DWI、血氧水平依赖功能成像BOLD-fMRI等)。报告介绍了如何利用最新的人工智能技术(例如Transformer网络),结合MRI的物理原理(例如K空间的信号采集模式),设计人工智能模型,以进一步加快MRI的成像速度,同时提升图像的质量。
物电学院求实导师学校学术沙龙有力促进了学院导师间的深度交流与协作,也开拓研究生学术视野,更为学院科研工作开拓出全新的发展方向。同时,学术沙龙为学院青年学子构建了一个高规格学术平台,引导他们充分领略不同研究领域的独特风貌与魅力,有效拓展学术视野,丰富知识体系,提升学识素养,为学院人才培养工作向更高水平迈进提供坚实助力。(审核 张华峰 编辑 梁军)